2013年1月17日,习近平在新华社《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“舌尖上的浪费”》材料上的批示,中央要求厉行勤俭节约、反对铺张浪费,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衷心拥护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,大力宣传节约光荣、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,努力使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。
节约就是增产
克俭兴家,克勤兴邦。自古以来,勤俭节约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改革开放以来,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,更实现了全面小康,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。
一个习惯得不到及时纠正,经年累月就会成为顽瘴痼疾。在人们吃饱喝足之余,却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,如:宴请时大操大办,讲排场、比阔气,剩菜剩饭不好意思打包带走;为“凑满减”“拼团”,一次性购买超出实际需求的外卖食品,吃不完直接丢掉;为图网络流量,故意胡吃海喝、暴饮暴食等。
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鱼儿从鱼苗到成熟需半年,扔掉一盘鱼只需一秒;玉米从播种到成熟需三个月,扔掉一筐玉米棒只需一秒;蔬菜生长周期需一两个月,倒掉剩菜只需一秒……据有关机构估算,我国每年损失浪费的食物约9200亿斤,若能挽回一半的损失,够1.9亿人吃一年。
当前,大量居民因不当饮食而营养过剩,不少人患上了“三高”等“富贵病”,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,还败坏了社会风气,更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。因此,遏制“舌尖上的浪费”,倡导勤俭节约,不仅关乎个人健康和家庭幸福,也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,更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。
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作出重要批示,倡导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,到地方调研考察始终以身作则,或吃简简单单的家常菜,或吃食堂自助餐、大盘菜,他说:“我家里到现在啊,盛在碗里的,一个饭粒都不能丢了。”
理性消费保健康
足国之道,节用裕民。2024年1月11日出台的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》要求深入推进绿色低碳,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。2024年2月9日发布的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》,要求遵循减量化、再利用、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,提高资源利用效率。
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,就要大力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。
首先要改变饮食观念,减少奢侈浪费。要引导消费者理性、适量消费,涵养节约粮食、反对浪费的消费观、饮食观,有利于减轻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压力,推动粮食节约集约利用,从而让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更坚实的保障。
其次要改变饮食习惯,减少过度消费。要强化健康理性消费观的养成,改善食物结构,让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更多人的选择,尽可能减少盲目消费、冲动消费、超额消费等不当消费行为。
还要加强舆论宣传,打造良好乡风民俗。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破由奢。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,节约粮食、健康饮食的好习惯不能丢,要以餐桌文明引领社会风尚,以理性消费引领绿色低碳生活,营造“勤俭为荣,浪费可耻”的社会氛围,争做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宣传者、践行者。
中华文明,向来注重不为物使、俭约自守。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,各色餐饮丰富多彩,而珍惜粮食、节约粮食是古往今来不变、东西南北一致的追求。拒绝奢侈浪费,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,通过生活方式的绿色革命,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,我们的社会才能向着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进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