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,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内容。
建立诚信社会需从制度保障、主体联动、文化滋养三方面协同发力,形成“不敢失信、不能失信、不愿失信”的闭环体系:
一、完善制度:筑牢诚信“硬约束”
1.健全信用奖惩机制:建立覆盖个人、企业、政府的统一信用信息平台,对守信者给予政务服务便利、金融信贷优惠等激励;对失信者实施市场准入限制、公共服务受限等联合惩戒,提高失信成本。
2.强化法律与监管支撑:完善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》等法律法规,明确失信行为界定与追责标准;加强市场监管(如企业经营、产品质量)和政务监督(如政务公开、履约问责),减少“钻漏洞”空间。
二、多元联动:压实各方“责任链”
1.政府率先垂范:坚持政务公开、政策兑现,杜绝“朝令夕改”,以政府诚信带动社会诚信(如按时支付工程款、兑现惠民承诺)。
2.企业守好底线:将诚信融入经营全流程,如不制假售假、不拖欠账款、如实披露信息,通过行业自律(如成立诚信联盟)规范行为。
3.个人主动践行:在日常中落实诚信准则,如按时还款、不造假(学历/履历)、遵守公共规则,从“小事守信”积累个人信用。
三、文化滋养:培育诚信“软实力”
1.加强宣传引导:通过公益广告、诚信典型评选(如“诚信人物”“文明商户”)等形式,让诚信理念融入校园教育、社区宣传、职场培训,形成“守信光荣、失信可耻”的舆论氛围。
2.融入文明实践:将诚信要求纳入村规民约、社区公约、行业规范,结合“文明城市”“文明单位”创建,推动诚信行为与文明言行(如遵守秩序、礼貌待人)结合,让诚信成为日常习惯。